作者 宋三江
中国最早的基金评级应该算是从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于2001年3月发表的“基金净值增长率排行榜”,但是这个“基金净值增长率排行榜”更多地关注了基金的收益指标而对风险指标的关注不多。2003年3月以后国内另一家大型券商中信证券研究咨询部推出了《中信基金评级月度报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基金评级体系。随后,银河和国际上著名的基金评级机构晨星公司也都推出了比较完备的基金评级体系。目前晨星、中信、银河等基金评级机构已经在国内的基金评级领域面向公众投资者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是,在面向机构投资者和代销机构方面,预计国际理柏基金评级和国内天相基金评级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银河和中信与晨星的经营模式并不相同,银河和中信的基金评级机构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由其证券研究部门兼任。其基金评级报告与其他研究报告一起打包给机构客户.
目前,中国几家评级机构对基金的评级方法大同小异,从方法论上来讲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细节尚有一些差异.
首先从排名指标上看,三家机构基本都是采用收益评价指标,风险评价指标和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这三大项来衡量,但是在具体方法上有一些差异。第一,对收益评价指标。晨星采用的是总回报率指标,相对比较简单。中信采用了分红及再投资的时间加权几何收益率作为基金收益评价指标,银河则综合考虑基金在评价期内的净值增长率、平均季度净值增长率以及平均月度净值增长率,并将基金在每个阶段的净值增长率转换为标准分。合计标准分越高,基金的收益越好;第二,对风险评价指标。晨星采用的是标准差和晨星风险系数。中信采用最近三年的年化标准差形式。银河则将月度净值增长率的标准差转化为标准分的形式进行评价;第三,对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晨星采用的是夏普比率。中信的评级标准则建立在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基础上,不考虑收益和风险的结合方式,而是按照“投资者喜好高收益而厌恶高风险”的原则,通过对风险的惩罚而进行收益的调整。银河则综合考虑基金的收益评价和风险评价,从收益评价的得分减去风险评价的得分,即为风险调整收益标准分。风险调整收益标准分越高,基金整体表现越好。
其次从基金分类来看,三家机构基本是按投资标的来划分,但具体分类方法上的差异,导致划分结果上稍有不同。目前,各机构采用的基金分类方法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晨星采用事后分类法,已公布的投资组合为依据来分类;银河采用事前分类法,按照基金契约中“资产配置比例”,辅之以业绩比较基准和投资目标等来进行分类;中信则是事前和事后分类法相结合。具体到基金种类上,晨星分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配置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保本基金五种类型;中信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平衡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指数基金五种类型;银河则分为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股债平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等七大类。最后从基金的评级标准上,三家机构都采用五星级的评价标准,星级越高排名越好,但在星级的评定标准上略有差异。
文章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