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者 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与国内基金经理跳槽频繁,基金经理任职期限较短不同,美国一些卓越的基金公司往往能够汇聚一批忠于自己管理的基金、单只基金任职期限相当长的基金经理。例如普信(T. Rowe Price)的Brian Rogers,富达的Will Danoff都管理现任基金超过25年。
加上Brian Rogers,普信公司目前共有5位基金经理管理单只基金接近或超过20年。并且在大多数时间里,这些基金经理往往是管理其基金的单一基金经理。让我们了解一下这几位即将或者已经步入“20年俱乐部”的基金经理和他们管理基金的特点。
Preston Athey普信小盘价值基金
当Preston Athey在1991年夏季接管普信小盘价值型基金时,该基金才成立3年,规模也仅为5000万美金,如今该基金规模已经高达70亿美金。在Athey任职期间,该基金的回报率不仅轻松战胜了罗素2000指数、罗素2000价值指数,并且也大幅超越了小盘股同类平均。也正因长期出色的业绩,该基金的规模增速迅猛。尽管对于小盘型基金而言,70亿美金的规模未免有些难以驾驭,但Athey还是成功维持了基金优秀的成长速度。
值得回味的是,似乎在Athey接管该基金之初,他就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1992年,在Athey接管该基金的第一年,该基金的换手率就仅为12%。对于股票型基金而言,这样的换手率可谓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了。随后的这些年,该基金的换手率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低换手率可能正是该基金业绩尚未被其庞大的资产规模所拖累的原因之一。
虽然通常而言,较大的资产规模会导致小盘股票的流动性变差,从而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但是如果基金经理能够有效控制交易量,流动性对基金业绩的困扰就会减轻很多。
Gregory McCrickard普信小盘股票基金
尽管对于小盘股票型基金而言,能够有一位任职超过20年的基金经理已属难得。但不出意外的话,普信将很快迎来第二位任职期限长达20年的小盘风格基金经理,即管理普信小盘股票型基金的Gregory McCrickard。事实上,管理普信价格新眼界的Jack LaPorte在2010年退休的时候也已管理该只基金长达22年。
McCrickard是在1992年秋开始接管该基金的,该基金也是在资产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出色的长期业绩。如今该基金规模已经增长至68亿美金。同样的,该基金也保持了较低的换手率,基本上维持在15%~25%之间。并且该基金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对下行风险的控制也较好,比同类产品损失要小。尽管McCrickard和 Athey依赖的是同一分析师团队,并且两只基金的持仓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两只基金的风格却截然不同。McCrickard管理的基金更偏向于成长型,而Athey管理的基金则偏向价值型。
Brian Berghuis普信中盘成长
管理普信中盘成长基金的Brian Berghuis近期也迎来了他管理该只基金的第二十个年头,这也是该基金成立的20周年。
Brian的耐心比前两位基金经理稍差一点,该基金的换手率在30%~40%之间,但他也算不上是爱频繁换仓的基金经理。从近期披露的前25重仓股来看,一半以上的股票都是在2007年或者更早的时候购入的。并且该基金的整体换手率也不到典型中盘成长型基金的一半。对于一只规模已经膨胀至175亿美金的基金而言,较低的换手率有助于维持基金整体的业绩。为了防止过大规模拖累业绩,该基金目前已经对新投资者暂停申购。
该基金规模的迅速增长也是源于出色的业绩。该基金的10年和15年的年回报率位于同类基金的前10%。回顾20年整体的业绩,该基金的业绩不仅战胜了罗素中盘成长型指数,并且其年均回报也超越同类平均4个百分点。虽说规模增长迅速,但Berghuis一直坚守原有的投资策略并未因规模增长而改变风格。
Larry Puglia普信蓝筹增长
自1993年掌管普信蓝筹成长型基金的Larry Puglia也将在一年后步入普信的20年俱乐部。如今,该基金的主要特点不少投资者早已耳熟能详。该基金的换手率同样比同类型的基金要低很多。在2007年到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尽管该基金损失处于同类平均水平,但在其他逆市中,该基金的表现还是相当抗跌的。
在Puglia的任期内,该基金的业绩表现突出。年化收益高于同类平均2个百分点。并且该基金也迅速从近期的熊市中走出低谷,如今该基金截至二季度末的近3年收益已经位居同类前25%。
成功背后的故事
普信公司为何能够缔造出5位服务近20年的基金经理?值得深思。对于视跳槽为家常便饭的业界而言,这几位基金经理可谓在普信度过了职业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有数位基金经理掌管他们的基金也超过了15年。自然,公司基金经理整体留职时间也远远超出业界平均。
尽管普信并非唯一一家基金经理任期期限较长的公司,但是对于一家规模如此之大和拥有庞大的产品线的公司而言,能有如此多的基金经理年复一年地管理同一只基金实属罕见。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虽然可能并无标准答案,但是如下几点因素可能有助于解释。
首先也是非常简单的一点:基金公司本身能够让成功的基金经理长期坚守原地,而非在某只基金有了不错的业绩后就改派该基金经理走马观花地上任其他基金。然而普信公司也并非一成不变地遵循这一原则,在过去的10年中曾经有3次,管理公司旗下的媒体和电信基金的优秀基金经理就被派去管理其他基金。
其次,普信公司还营造了一个优秀的投研氛围促进基金经理成长并且能够长期留任。普信公司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年轻人:鼓励和教导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倡有耐心的投资策略,低成本的基金运营,并且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支持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基金经理。尽管公司旗下一些国际型基金的表现较为逊色,但总体而言,该公司旗下的大部分基金的表现还是相当出彩的。
普信公司对于基金经理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该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分析师提供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路线和前景。
在该公司,优秀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不论是薪酬上还是在地位上,待遇都是一样的。因此该公司的分析师不必挖空心思借跳槽来完成自己的职业理想。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形成稳固的投研团队,给予基金经理强大研究支持,同时也助于促进和强化团队协作精神。这对于一些单基金经理制的基金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基金经理事实上并不是孤军奋战的。该公司的分析师也常会和投资委员会里一些经验较丰富的同事一起讨论和回顾投资组合的构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