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融通视点
融通基金陈晓生:市场结构分化将继续演化
发布日期:2014-03-24    来源:融通基金

   中国证券报 2013年3月
   中国证券报:目前市场比较关注的几个因素:一是经济数据能否支持弱复苏的判断,二是信贷能否表明流动性在春季仍松,三是IPO等政策制度层面的预期能否改善。您对这些因素如何判断?本轮调整是否充分?
   陈晓生: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以来,对于经济是否见底,大家的分歧还是比较大的,原因是这一次的经济见底跟以往有很大不同。我们从货币的流动状况,特别是从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来看,确实跟以前经济见底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跟以往相比,利率的底部比较高;二是息差下行的速度非常慢;三是坏帐率很平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关键是整个社会的融资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最近这两三年,随着理财产品的大幅发展,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增长,我们发现直接融资,包括通过债的直接融资已经占到全社会融资量的14%-15%了,再加上银行表外融资,即通过委托贷款,加上信托贷款业务,已经占到整个社会融资总量16%-17%的水平,银行间接融资的比例已经下降到50%-60%。这个变化会带来很大的不同,因为表外信贷的利率水平要比常规信贷利率高3-5个点,所以会使得银行在过去两三年还是能保持比较高的息差,利率息差水平是比较理想的。此外,原来表内你从银行拿不到贷款以后,融资会出现问题,所以很多企业可能会出现呆烂账的问题,但现在虽然成本高一些,你能从表外拿到贷款,解决资金的问题,使得企业反而在资金这一块出问题的概率是下降的。所以你发现很多产业尽管不太挣钱,但是整体上的烂账率反而相对比较平稳,所以融资结构的改变对经济和股市是有本质的影响的。
   今年我们认为社会融资的成本是要下降的,一个原因是通胀下来,融资成本会下来,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大家如果关注到今年的贷款结构就会发现,中长期贷款增长相比去年而言提高的比较快,也就是说企业从表内能拿到贷款以后,就不需要通过表外拿贷款了,实际上从表外转成表内,利率是下降的,所以我们认为今年社会的融资成本是下降的,总体而言对股市是有利的。
   具体到市场节奏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的确有IPO、大非减持等等压力客观存在,但经济见底,在底部慢慢地弱复苏的趋势是不改变的,所以这一次市场回调往下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
   中国证券报:最近市场热点散乱,由于对经济复苏成色担忧,周期股表现明显疲弱,而各路题材股的活跃也比较短暂,热点切换快,后市可以梳理出哪些投资主线?如何踏准轮动节奏?
   陈晓生:从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行情,包括市场热点的演化,表现上看比较凌乱,但实际上从背后的条理来看其实很清晰,传统行业这一块,银行是最坚定的,银行是引领这一波反弹最核心的产业。而其他的市场热点,表面上看都是主题性的投资,但实际上是同一个方向,就是消费服务、科技创新。
   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转型的阶段,所以经济碰到的问题是结构问题,股市里面的投资机会也是结构性的。从最近这两三年来的市场运行我们可以看到,行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表现差异很大,同一个产业里面,个股的差异度也比以前大很多,在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也是常态。在消费服务、科技创新领域里面,比如大宗消费品、TMT、高端装备、环保,包括传媒里面部分优势企业,我们认为表面上看它可能是主题性炒作,但从产业的眼光去看,应该是未来五年、十年的主方向。我们更建议与其想办法去做它的轮动,还不如坚定的守着或者拿着你中长期能够看清楚的产业,特别是里面的优势公司。
   中国证券报:二季度操作策略?看好品种?
   陈晓生:我们判断二季度市场还是以箱体震荡的趋势为主,上下的区间大概两三百点左右。但市场的结构分化是会持续和进一步演化的。从未来十年来看,消费服务、科技创新应该是主方向,这里面有两个子产业我们认为机会更大一些,一个是医疗健康产业,第二个是信息与技术产业,包括科技创新、TMT行业等,这两个方向未来五到十年都是有长期发展空间的,而且里面会出现一系列很大的企业,也是会出很多大牛股的地方。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些产业的产业方向比较容易把握,但是个股的选择相对更难一些,因为新兴产业里面,一般只有少数能做到龙头老大分享到产业最大的“蛋糕”,而大多数企业会被淘汰。对于一个成长性企业来说,我认为“人才和机制”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努力识别和寻找到有潜力成为子行业龙头的公司,或者是某个领域能够取得明显竞争优势的公司,然后中长期伴随它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