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济学家认为,从长期来看,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价值规律始终存在,价格始终将围绕价值波动,即证券市场总会有一个公认的估值尺度,市场走势终将长期围绕这个估值线上下波动。但若可以在市场明显高于公认估值线(即高估)时降低投入甚至不投入,在市场明显低估时增加投入,长期内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从而增加投资收益?鉴于此,部分机构引进了择时的量化指标,对普通定投进行优化,将择时和定投结合起来,形成了所谓的“智能定投”。
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智能定投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其优越性,我们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由于智能定投将择时和定投结合起来,此时择时指标尤为重要,且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由于在投资策略的执行上存在一定摩擦,简单有效的择时指标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选择的指标是PE指标。股票PE(市盈率)指股票价格相对于一个考察期内每股收益的比例,该指标代表假定股票的获益能力不变,投资者可以多少年收回投资成本,投资者通常利用该比例值估量股票的投资价值,或者用该指标在不同公司的股票之间进行比较。如果将PE的概念推广到整个股票市场,则此时PE衡量了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
由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使用市场PE来难以判断短期市场,因为在经济持续攀升、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高涨时,投资者愿意承受越来越高的市场估值;而在投资者情绪极度悲观之时,即使市场估值已经很低,也难以吸引投资者加大投入。但若长期来看,市场估值终将回归一个相对均衡的位置,因此,PE指标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择时指标进行投资操作。
我们定义上证指数当前PE相对最近五年PE的比值小于0.7为低估,投资额度增加到正常额度的1.5倍;当前PE相对最近五年PE的比值大于等于0.7倍小于1.3倍为合理,投资额度等于正常额度;当前PE相对最近五年PE的比值大于1.3小于等于2为高估,投资额度为正常额度的0.5倍;当前PE相对最近五年PE的比值大于2为绝对高估,此时不参与投资。若以季度为扣款周期,且普通定投投资额度为每季度3,000元,则在市场低估时投资额度为4,500元,同理,在合理、高估时的投资额度分别为3,000元、1,500元。
结果显示,以上证指数为投资标的,在2000年至2011年6月24日期间,智能定投的投资总回报和加权年化回报 均优于普通定投。以基金A为投资标的,智能定投的加权年化回报仍然优于普通定投,但投资总回报低于普通定投。而在2000年至2011年6月24日期间,情况与前面统计的结果基本一致。我们选择更多的基金为投资标的,比如基金B,其结果与基金A的结果基本一致。
基于PE的智能定投和普通定投
投资区间 |
指标 |
定投标的:上证指数 |
投资标的:基金A |
投资标的:基金B |
|||
普通定投 |
智能定投 |
普通 |
智能 |
普通 |
智能 |
||
2000-1-1 |
投资总回报率 |
45.99% |
46.35% |
168.71% |
159.14% |
162.59% |
152.28% |
至2011-2-28 |
加权年化回报率 |
8.01% |
9.20% |
29.37% |
30.33% |
28.31% |
29.02% |
2006-1-1 |
投资总回报率 |
11.52% |
14.59% |
62.10% |
55.48% |
47.67% |
42.40% |
至2011-2-28 |
加权年化回报率 |
4.19% |
5.33% |
22.59% |
22.86% |
17.34% |
17.47% |
注:投资标的基金A为真实存在的封闭式基金
数据显示,在不同时间阶段,从投资总回报来看,选择普通定投和选择智能定投,其投资总回报或有不同,但两者之间并未呈现显著差别;从投资效率来看,智能定投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优势。此外,我们将其他择时指标或市场评估指标与定投结合起来,其实际效果与基于PE的定投效果也基本一致。
理论上长期内智能定投将获取更为突出的投资收益。实证也显示出智能定投在投资效率方面优于普通定投。但从总收益率来看,智能定投且未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两者孰优孰劣还得取决于具体投资标的的具体情况和市场环境演绎。
但投资者在执行智能定投的过程中,还需面临一些操作上的难题:一、市场是走出来的,而不是预测出来的,我们对市场判断的方法是持续有效?二、即使能够有效判断市场时机,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判断市场低估,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维持其长期内的超额买入?反之,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判断市场高估,投资者是否能够忍受长时间等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