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 2013年9月
过去8个月,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演化到极致,TMT、医药等新兴行业备受追捧,银行、地产等传统行业被冷落,在市场处于胶着状态的背景下,如何看待目前的经济情况?对于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何期待?未来是否会有风格转换的投资机会?证券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融通基金基金管理部总监、融通新蓝筹和融通医疗保健基金经理吴巍。
宏观
证券时报记者: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政府强调“底线”思维,如何看待当前经济现状?
吴巍:从汇丰PMI和中采PMI数据来看,过去两个月经济数据已经企稳。同时,虽然今年地产销量有所下滑,但是地产投资却在上升,由此也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在好转。此外,汽车销量也在好转,这些数据都证明经济在企稳。
不过投资者可能会关心一个问题,为何在经济企稳的同时,沪深300指数却难以上涨?我认为原因首先出在流动性上。自今年6月份以来,流动性一直处于偏紧的状态。目前政府正在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和对银行同业的监管,这也意味着去杠杆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流动性也会比较紧张,这对周期股不利。第二,从基本面来讲,中国经济经过10多年的发展,单纯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旧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但目前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尚未找到,由此使得投资者抛弃传统行业和股票。第三,目前市场对于美联储QE退出的预期越来越强,由此引发海外投资者的担心。
证券时报记者: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政府已经出台刺激信息消费、进行“宽带中国”建设,同时加强铁路建设,您如何看待此类刺激政策的举措的意义?
吴巍:从目前政府的动作来看,现在这一届政府既在避免走过去的老路,又要托住经济底线,同时也在寻求打破垄断、进行改革。毕竟按照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走下去的话,中国的产能、环境和人口红利的释放都到了天花板。因此,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进行改革、释放效率。我个人对此比较乐观,虽然短时间市场没有反映,但未来只要经济继续企稳,沪深300中的很多股票就会有投资价值。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已经确定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您如何看待未来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红利?
吴巍:目前政府已经做了一些努力,包括上海自贸区的设立、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土地流转等,这些都是市场所期望的。如果三中全会定下调子,让大家感觉到未来会化解垄断、鼓励民营资本、改革行政审批流程,而且有清晰的路径,未来市场将会有好的预期,由此或将推动市场上涨。
市场:
证券时报记者:2013年前三季度,在结构性行情演绎到极致的背景下, 如何看待9月份和四季度的A股市场?
吴巍:从8月份开始,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已经和创业板接近了。其中,沪深300指数中自贸区股票涨幅多,创业板中传媒涨幅大。往后看,未来的市场可能不会是一边倒的行情,目前主板中一些类创业板的股票也开始有机会,现在市场的盈利模式和投资方式也开始多元化。
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在调控方面,虽然美联储可能会退出QE政策,但国内从上半年就开始收缩,未来政府对冲的手段可能会相对多一点。因此,周期股可能会有修复行情,成长股可能继续结构分化。
证券时报记者:电子、传媒等新兴行业股票估值已经达到40倍左右,这是否是泡沫?另一方面,银行、地产、汽车等传统行业估值被压得很低,这种风格是否会转变?IPO重启对市场的影响在哪里?
吴巍:目前市场的容忍度很高,即使流动性比较紧张,TMT行业的公司也没有下跌。从盈利来说,2013年创业板中报业绩仅增长2%,但创业板指数却上涨了70%,由此可见,盈利层面的变化并不大,但资金推动的因素比较多。
对于TMT来说,一方面,IPO开闸对现有的公司会有冲击,毕竟这类公司的供给会增加,但同时,好公司调整后,未来可能还会有机会。
至于风格转换,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但事后发现风格转换需要外力。比如未来经济持续向好,市场不可能对此熟视无睹。
总体来说,目前A股投资者在蓝筹股的投资上缺乏定价权,A股也缺乏长期投资者,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市场风格扭转过来,低估的东西自然会有人喜欢,太贵的东西很多人可能下不了手。
行业
证券时报记者:金融和地产一直受到压制,但现在估值十分便宜,未来是否存在机会?
吴巍:目前银行和地产的估值确实很便宜,但相对银行来说,我更看好地产。目前房地产的调控在往市场化的方向走,房地产政策偏中性。未来房地产行业就是讲一个优胜劣汰、集中度提升的故事。
至于银行,如果经济企稳,银行会估值修复,但就基本面而言,银行的存款端和负债会上升,同时贷款端会收缩,未来这个行业可能是个位数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煤炭有色等周期股是否会反转?
吴巍:煤炭目前还处在下行周期,经过4万亿元的投资后,目前煤炭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同时,目前中国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都使得单位GDP能耗在降低,煤炭的苦日子可能还没完。
有色金属方面,由于中国未来对资源的消耗在减弱,再加上美联储又要退出QE政策,所以有色技术走强的大逻辑看不到。同时,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掌握定价权的有色资源公司太少,中国大部分公司都是冶炼型的,所以现阶段就更加困难。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看待未来医药和消费两个行业的投资机会?
吴巍:虽然目前中国医药企业在创新方面还未达到欧美企业的水平,但中国的优势在于需求端旺盛。同时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保覆盖水平和医保强度也在提高,再加上老龄化的加剧和收入、消费水平的提升,医药行业长期向好。
但是这里面有个不确定性因素,就是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如果政府坚定取消以药养医,未来药品生产企业可能会面临困难,但医疗服务企业却充满机会。比如为慢性病做服务的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康复机构等,但国内目前这类公司比较少。未来药品生产企业要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对来说,中药企业会有空间,化学药可能会比较困难,医疗器械也有进口替代的机会。
对于消费行业来说,由于酒类行业面临不利因素,从酒类出来的筹码都堆积到了调味品、乳业上,虽然这两个行业的估值有些偏高,但由于今年是一个资金搬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再加上现在投资者的容忍度提高了,他们只愿意买向上的企业,而不愿意买向下的企业。
证券时报记者:您接下来的投资策略是什么?
吴巍:我的策略比较简单,一是偏好成长,二是偏好中长期成长,在选公司上除了业绩成长以外,我会对资产负债表的要求比较高,同时商业模式要好,我对资本消耗型、战略不清晰和讲故事企业会比较谨慎。行业来说,医药、大众消费、TMT都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