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新闻频道曝光了中国银行多家分支行“优汇通”业务疑违反外汇管理局规定,开展无限额换汇业务,充当“地下钱庄”,造假“洗黑钱”。消息一出,业内外哗然,当事人中国银行迅速展开危机公关,三易其稿两度澄清,力图证明自己的清白。揭露方是中国最具公信力的电视媒体,被揭露方是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究竟孰是孰非目前尚不得而知,但“银行与洗钱”必定会成为近期大众关注的热点。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洗钱”是众多上游犯罪之非法所得的共同“归宿”,颇有海纳百川的味道,也正因为如此,其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在全民金融意识不断增强的的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本流动国际化趋势的日渐增强,洗钱犯罪逐渐出现了专业化、智能化、隐蔽化和组织严密化的特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洗钱犯罪当中。一方面银行等机构充当了洗钱者的帮凶,另一方面它们也成为洗钱犯罪的直接受害者。做好反洗钱工作不仅是银行必须要履行的责任,也是银行防范法律风险确保经营合规的需要。
实际上,我国历来重视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工作,在多部门的努力下基本建立起了银行反洗钱的体制机制。但多年来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本身缺乏有效激励、监控分析技术落后、人员技能有限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银行的反洗钱工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有效遏制洗钱犯罪的发生。随着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金融产品、服务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较之先前更为严峻的反洗钱形势。
在笔者看来,在商业银行的新型业务当中有两部分可能成为洗钱犯罪新的重灾区,一是“网络银行”,网银业务是各银行近年来大力拓展的业务领域,而网络银行所具有的交易无纸化、零接触(除去开户时)的特点使得银行即使对大额款项的来源去向、交易背景也难以掌握,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这给反洗钱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二是“私人银行”抑或称为财富管理业务,随着高净值人士的不断增加,私人银行业务成为各银行争相开发的重点领域。私人银行的业务具有的客户账户复杂、跨境交易频繁、信息保密要求高等特点使其极易成为不法分子洗钱的工具,加之私人银行面对的多是“大客户”,进了门的财神大家都不愿意送出去,因此在对于服务对象的前期调查中很多工作人员都不够尽职甚至刻意回避,这无疑也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面对速度越来越快的老鼠,笔者认为,猫惟一的选择就是跑得更快。同样,面对“魔高一尺”的洗钱犯罪,银行也必须以“道高一丈”的反洗钱能力进行回应。为提高反洗钱能力,有效遏制洗钱犯罪同时规避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加强员工教育,提高全体人员对于洗钱行为的认识,明确洗钱对于社会、对于银行自身的危害,可引入奖惩机制进行激励,尤其是对于为求业绩而“引狼入室”的工作人员,事发后必须追究责任;其二,强化反洗钱力量,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部门专司此责,由其与司法、工商等其他部门进行对接进一步共享信息形成合力;其三,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交易监测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文已经提过目前的交易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网上银行等高科技交易手段运用越来越多,因此反洗钱的技术手段也必须与时俱进,目前“大数据”系统在打击老鼠仓当中大显神威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商业银行也可以打造一个类似的系统以实现对于异常交易的及时甄别。
张志元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