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技巧
从朋友圈看A股投资正道
发布日期:2015-01-23    来源:融通基金

  

  股票已成为朋友圈经常讨论的话题和刷屏利器,尤其是有资管背景的业内人士,常被拉到各种投资群中“指点江山”。
  德意志银行﹝中国﹞董事、私人投资管理业务中国区总监黄凡就是其中之一。
  因其长期在资产财富管理行业工作,而被“误认为”是能指点出“金股”的专家,被拉入不同的微信“投资群”中。
  虽然他再三申明没有“点股成金”的技能,但还是经常被要求做各类点评,推荐各类股票。
  尽管不愿荐股,黄凡还是从朋友圈中总结出了A股投资正道,并写成了文章。今天,小通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见闻一

  投资群中都有若干位“股神”,每日推荐各类股票,每次推荐的股票上涨,自不免自喜一番,似乎百战百胜。

  然而,敝人纳闷了:既然“股神”推荐股票都奇准,自己的投资早就足以让其成为超富的人了,为何不去收购个大跨国企业玩玩?又或是天天在某个美丽的小岛上晒太阳?还有功夫每天在推荐股票?

  其实,如果细心观察与统计一下,就不难发现,如果论真实的推荐表现,“股神”也就是普通人,每天推荐的股票,涨了,事后炫耀;不涨,也就不提了。只是群众因发财心切,也就选择性遗忘了失算的推荐了。

小通有话说:巴菲特说:"股票预测专家惟一的价值,就是让算命先生看起来还不错。"如果算命先生能算准未来,还会甘愿当"算命先生"?

见闻二

  投资群中也有不少“宏观控”,每日往群中发宏观分析报告,有说涨的,有说跌的,说涨与说跌的各有数十个理由。

  听谁的?

  其实,宏观经济数据与股市的具体涨跌真无多大的线性关系。

  例如,看到GDP增速下行,可解读成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利空股市;同样的经济增长乏力数据,又可解读成货币政策即将宽松,利好股市。

小通有话说:从长远看,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从短期看,值得商榷。人人都知GDP增速下来了,A股还是涨了,去年还"牛冠全球"。

见闻三

  投资群中又有一些“技术专家”,每日指点个股的“阻力位”、“支持位”,让大家每天“低买高卖”,一时间,似乎大家可以通过每日交易操作来“印钞”。

  然而,这样“印钞”下来,也没听说谁因此赚钱“买车买房”。

  实际上,每日的操作因人性的贪婪与恐惧的本性无法克服,最终多成为“追涨杀跌”。“高买低卖”往往就是必然结果。

小通有话说:举个栗子: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金融学教授巴伯,考察了一家券商所提供的66000名客户5年的交易记录后发现,最懒的投资者(每月股票周转率低于0.2%)与最勤快的投资者(每月股票周转率为20%)的收益几乎相同。但最勤快的交易者却把收益的三分之一贡献给了券商(佣金)以及政府(税)

见闻四

  不同的投资群中,有不少真正的“大佬”,发达途径有多种(唯独没有靠每日勤劳炒股而发达的实例):

  一位是有二十年前因投资并长期持有若干商铺增值几十倍而发财的老板,提示一下,关键词是长期持有,试想,如果此公每天把持有的商铺如股票一般买来卖去,还能赚如此多吗?

  又有一位因近十年在全国各地成功开发多个楼盘而致富的大亨,试想,如果,此老板每日计算楼盘价值的“支持位”,“阻力位”而试图低买高卖,不是就错过了过去十年地产“黄金十年”的大机遇了吗?

  更有一位是上市公司高管,长期持有本公司股票但是因股价持续下跌多年而浮亏严重,近几个月,公司忽然摇身变成“券商概念股”而连续涨了十多个停板,终于发达了!然而,如果此君不是因自己是上市公司高管而“不好意思”卖股,哪能等来最近的发达机会?

小通有话说:为"唯独没有靠每日勤劳炒股而发达的实例"这句,小通就要狂点赞。

见闻五

  股市已连涨数月,各投资群欢呼雀跃,每天都有人欢呼捉了涨停板,似乎股市中遍地黄金。

  笔者常不合时宜地在投资群发问:最近半年总资产回报率是多少?

  如此简单的问题却鲜有应者!

  其实,有一个数据供参考:最近6个月沪深300指数涨幅为70%左右。各位可以自己比对一下,就知道自己的战绩如何了。战胜了市场? 还是跑输了给市场?

  作为一般投资人,如果承认自己是普通人,那么就淡定地持有一篮子蓝筹股票,又或者简单持有主流指数型基金,回报就能与市场同步。

  然而,如果认为自己比一般人牛,每天追涨杀跌,结果如何?

  问问各位自己:过去半年,总资产回报率超过70%了吗?


  这时肯定有人质疑:你难道很牛吗?


  不,敝人只是普通人。

  至于读者您自己认为如何?请再读一遍笔者以上的见闻后回答吧。

  敝人只能说到这了,你懂的。

小通有话说:如果过去半年做不到70%的收益,至少可以买买指数基金。在美国,1979至1999年20年间,标普500指数战胜了79%的主动型股基。


在国内,06、07、09三年牛市中,指数基金也是战胜了主动型股基。


年度
指基 主动型股基
2006 125.77% 121.82%
2007 135.38% 127.85%
2009 84.62% 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