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技巧
"股神"巴菲特老糊涂了,真的吗?
发布日期:2015-02-09    来源:融通基金

  说到选股,如果巴菲特说他排第二,估计就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


  巴菲特的"股神"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的。他买入并持有吉利、可口可乐、运通、富国银行等牛股的故事,已经成为价值投资的经典。


  但也有人说,这些案例在1998年之前还说上经典,1998年后,巴菲特就不怎么灵光。而且,在如何选股上面,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巴菲特至今都没讲清楚的,误导了不少国内的价值投资者。


  敢叫板巴菲特,当然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叫李国飞,国内第一代公募基金经理中的牛人。他的详细情况,好学的小伙伴可以问一下度娘。


  下面,就是小通整理李国飞2010年在北大的一场演讲中的相关内容。为了方便阅读,小通加了几个小标题。


护城河是牛股的唯一标准



  评估公司是否优秀和强大的指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巴菲特说了上百遍的护城河。除此之外,无须第二个指标去评判,没有比这更核心的东西了。


  护城河一般源于专利技术、服务质量或者产品质量。Intel,它的护城河是技术专利,万科、星巴克这些公司,护城河是服务和质量。


  研究公司,看财务报表,只是研究的一小部分。感受公司的价值观,评估它的护城河的深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公司"软"的东西,比"硬"的东西更重要。


  企业经营非常复杂,而且变化很快,所以公司基本上是无法预测的。但可以去跟踪它、观察它。巴菲特如此强调护城河,因为这是成功选股的关键。


  拥有护城河的公司,选股标准有三个:


  第一:善待客户。对于消费类公司,一定要注重客户对它的产品有多满意,投诉机制是否顺畅;

  第二:善待员工。一些非常优秀的公司,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都是很高的。他们会为身为公司的一员为荣。要了解这些,就必须和公司的各个阶层,包括高中低层都有接触。要了解员工的士气,最好的办法是问最前线的员工,看他们是否满意,斗志是否高昂,如果他们对公司诸多指责,那么就要小心一点。我们要深入公司,和各级员工建立一些私人的关系。


  第三:产品创新。在超市,看一看公司有没有经常推出新产品,卖得好不好。如果你是招行的股东,经常去他们的网点,看看他们的服务好不好;如果你是腾讯的股东,你可以下载他们的软件,看看有没有些很酷的新功能,和别的公司的产品性能上对比一下。商业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是利润持续增长的保证。


  最好的消费类公司的产品,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有幸能遇到这类公司,就可以做为长期投资目标。


  巴菲特当年投资的《华盛顿邮报》,美国中产阶级就读这份报纸,觉得是一种身份象征。星巴克则是小资的象征。当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你就发现它的黏性特别强。


  从财务角度来看,希望有好的ROE,有好的毛利率,少负债,最后不负债。此外,毛利水平没有40~50%的公司,连看都不要去看它。


1998年后,巴菲特犯糊涂了


  在1998年之前,巴菲特有过非常成功的投资,例如吉利剃须刀、可口可乐、盖可保险、喜诗糖果、运通信用卡、富国银行,无一例外全都是消费类公司,而且都处于比较高速增长的阶段,股价都涨得很好。


  但从1998年开始,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做得非常一般,真正成功的投资只有中石油和比亚迪,但相对他管理的资金规模,金额都不大。


  1998年后,巴菲特也迈入了古稀之年。也许他公司规模太大了,或者他年纪太大了,以至于他很难体验一些新的产品,对消费产品的的敏锐性就不够了,所以就难以重演当年的神话了。现在他投资了很多能源、公共事业类的公司,这些公司的成长能力当然不会很好。


  1998年之后,就连当年最为成功的可口可乐也一度成为反例。巴菲特自己在2002~2003年的时候检讨过,说在1998年的时候就应该把他卖掉,因为当时可口可乐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里的占有率已经很高了。


  2010年10月,央视采访巴菲特,但斌作为嘉宾向其提问:"说你的可口可乐十年来跌了30%,你怎么看?"巴菲特当时顾左右而言他,随便对付过去了。


决不能忽视公司的成长周期



  巴菲特反复强调护城河,但没有提及公司的生命周期,这误导了不少中国投资者。


  公司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初创期,成长期,平台期和衰落期。一个公司,哪怕它的护城河再深,它的管理团队再优秀,当它过了成长期,进入平台期,从长期来看,带来的回报往往是不理想的。


  长期投资于不同周期的公司,获得的回报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一开始投资的时候,就要建立一个框架,分析出它到底处于什么的一个阶段。


  我最喜欢投资的公司,是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它已经脱离了初创期的危险,公司业绩开始大幅成长,那么我们有机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处于平台期的公司,是不值得长期投资的,最多只有一些阶段性的交易机会。


  整个成长期,可再细分成高速成长期、稳健成长期和缓慢成长期,接着进入平台期。


  可如何判断公司处于成长期的什么阶段呢?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致可从四个方面判断:


  首先,要看市场容量,有时候要看细分市场的容量,韦尔奇有个"数一数二"的策略,是指在细分市场里数一数二;


  第二,看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如果份额已经很高了,那就意味着成长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如果比较低,业绩增长的潜力就大些;


  第三,要看公司新产品储备;


  第四,要看它的并购策略,尤其对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