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基金研究员张彩婷日前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度经济数据。总体来看,2017年的中国经济显得韧性十足,L形底部基本确认。2017年全年GDP增速6.9%,较2016年的6.7%小幅回升,在经历了6年连续下跌后反弹回升。单季度来看,从2016年初至今,GDP增速均在L形的低位震荡。2016年一至三季度,GDP当季增速均走平为6.7%;从2016年四季度到2017年,经济增速小幅回升,中国经济韧性十足的内生动能得以体现。融通基金认为,未来2至3年经济增速的底部区域基本得到确认。
根据公布的经济数据,我们可以从结构上看到四大亮点:
一是消费将持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消费占GDP比重不仅持续高于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也不断攀升。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延长土地承包期、一亿非户籍人口落户政策、以及培育区域城市群战略,都在不断促进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预计中心城市消费继续升级,三四五线城市消费普及,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主要动力。
二是制造业结构分化。2017年制造业投资在4-5%之间波动,传统制造业如黑色、有色、化工、造纸等行业投资大幅下滑,而部分制造业投资仍能维持10%以上增长,如家具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服务、环保、传媒、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的资本开支明显已高于其他行业,预计这些新兴产业将成为增长的另一动力。
三是商品房库存持续去化。最大的库存来自商品房和土地,以“商品房待售面积”衡量的商品房库存,从2016年初开始下行至今,与本轮房地产周期当中销售表现较好的时段区间相对应;尤其三四线在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政策推动下,库存持续去化,2017年货币化安置比例大约为60%。预计未来将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而以“待开发土地面积”衡量的地产商土地库存同比负增长,催生了房企的主动补库存需求,也对地产投资形成较强支撑。
四是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由负转正。2017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基本都确认进入弱复苏周期,发达国家PMI持续回升,去年10月IMF再次上调全球经济预期。我国出口金额、进口金额增速均于年初开始由负转正,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也由负转正。预计2018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将滞后于发达国家后开始复苏。如果美元本轮强势周期在2018-2019年结束,并转入一轮长期的弱势周期,大宗商品价格转为强势,全球贸易活动将持续改善。
如果说2016年经济的关键词是去产能,2017年重点在去库存、去杠杆,那么展望2018年,货币政策方面继续去杠杆,而产业政策的重点:一是新基建,促进消费的投资,如轨道交通、精准扶贫、棚改货币化;二是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投资,新硬件周期;三是民生补课的投资,环保、海绵城市等。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