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于融通公司动态
张帆:植耐心之树 坚守持有人利益至上
发布日期:2018-05-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定投”是业内专业人士推荐的基金投资方式之一,“分红”则是让无数投资者眼前一亮的关键词。公募行业发展20年来,能把这两块业务都做好的公司,融通基金可谓首屈一指。

  一贯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中心的融通基金,在大资管时代的新格局下,将继续保持创新活力以及自身国际化的优势,稳扎稳打,砥砺前行。而作为资管行业的老将、公募行业的新帅,融通基金总经理张帆正带领融通基金,向资管新时代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奋进十七载 一心为客户 

  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

  作为国内公募行业的开拓者之一,融通基金成立17年间,实现了资产管理规模从0到1700亿元、客户数从0到809万、产品从0到123只的飞跃,累计分红总额超过240亿元,公司员工也从当初的十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70多人。

  中国证券报:回顾融通基金的发展,您有什么体会?

  张帆:回顾融通过去17年的发展,最大的体会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我们切实以投资者利益为导向时,我们业务发展的基础就更为牢固,更具持续性。对基金公司而言,保护投资者利益是一条更为长远、更为健康的发展之路。

  中国证券报:融通基金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亮点?

  张帆:在过去的17年,有亮点的实例很多,可以以“定投业务”和“持续分红”为例。

  首先是“定投业务”。2005年1月,工行成为全市场上首推基金定投计划的银行,其中融通深证100指数基金成为首批纳入的6只基金之一。2005年至今,融通一直坚持推广基金定投业务。这期间市场经历牛熊转换,但是我们从未放弃定投业务的开展。直到现在,融通基金每年仍开展200多场定投讲座,定投业务的推广在渠道人员的业务考核权重中占比达20%。公司微信号也在持续做定投业务推广,发布了100多篇定投科普文章。我们是市场上少有的十几年来一直坚持重点推广定投的基金公司。

  定投业务每期扣款少者不足千元,遇到熊市还会有大量停扣的。如果仅从管理规模角度来看,这在同业看来是个“捡芝麻”的业务。但在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够完善、教育医疗压力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长期定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的理财方式,也是我们坚持的理由。

  我们的坚持也得到了投资者、代销机构和社会的广泛认同。融通有一批忠实的定投客户群体,旗下深证100指数基金有着全市场最大的定投客户群体之一。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群体在熊市也继续坚持,这有利于公司的规模稳定和投资运作,实现了投资者和基金公司的真正共赢。

  其次是“持续分红”。融通基金多年来一直坚持持续分红。大部分客户在分红方式中默认现金分红,这意味着分红会减少基金公司的规模。

  A股市场波动很大,而指数基金有仓位限制,不能通过降低仓位来规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所以分红有助于帮助投资者锁定收益。成立于2003年的融通深证100指数基金已经累积分红22次,累积分红额46.36亿元;成立于2005年的融通巨潮100累积分红21次,累积分红额14.18亿元;成立于2012年的融通创业板基金也分红了7次,分红总额15.48亿元。

  融通的持续分红,也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长此以往,既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又树立了融通基金的品牌形象。

  无论是定投还是分红,融通基金一直在默默坚持。我们坚信,耐心之树,终将结黄金之果。

   资管新格局 融通在路上 

  2018年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20周年。融通基金在大资管时代又迈出一步,坚实而有力。

  中国证券报:您如何理解公募基金的历史责任以及核心竞争力?

  张帆:公募基金因法治先行、严格监管、制度合理,再叠加客户参与门槛低,所以客户覆盖群体大,公募基金已经和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

  此外,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经超过5000只,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2万亿元,作为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举足轻重。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公募基金最终要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助力经济转型。

  在大资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下,竞争会更加激烈,从长期来看,投资管理能力仍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随着国内外市场的联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日益突出,良好的内控管理能力也成为基金公司的重要竞争力。

  中国证券报:之前的券商工作经历对管理公募公司有何帮助?

  张帆:我从1998年进入金融行业,期间信托从业4年,证券从业15年,2017年担任融通基金总经理。要说优势在于金融行业跨界经验较为丰富,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客户财富管理的需求,更有效地拉近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履职融通后,我首先确定了融通基金回归本源的战略目标,即投资业绩是公募基金发展的基础支撑,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资产管理规模有质量的增长。

  一年来,融通基金权益投资总体业绩从去年半年度的69%分位到年终的52%分位以及今年第一季度的29%分位,多只产品进入行业前10%分位,权益投资业绩进步明显。据银河证券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融通基金旗下融通医疗保健行业、融通健康产业、融通内需驱动、融通成长30、融通新能源、融通债券AB、融通创业板等在同类基金中均位居前十名。

  中国证券报:业绩提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帆:主要归因于我们打造的投研一体化平台。

  在具体实务中,研究策划部主要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对股票库进行日常维护和跟踪;权益投资部是投资的具体执行部门,由基金经理组成。基金经理不仅对所管理的基金负责,同时作为投研一体化的成员,需要参与个股研究工作并辅导相关研究员公共组合的构建。

  融通投研一体化平台的精髓在于,对个人能力的充分利用、组合管理以及公允定价。使得团队形成1+1>2的协同能力,能持续获得稳定的α,使得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公共组合则是作为投研平台的最终成果和定价基础。公共组合采取“一般情况下的α,极端情况下有限的β”的管理原则,基于投研团队的集体智慧,在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的同时又能补足短板,有效过滤个人能力的“偏科”和投资心态的波动,实现持续稳定的超额收益。

  创新与国际化 打造特色旗舰 

  时代的发展鞭策着公募行业不断前行。其中,创新与国际化的意识对于公募基金的发展更加重要,而融通基金在这两方面早已着手提前布局,耕耘积淀。

  中国证券报:智能投顾、AI等新技术正对行业带来哪些改变?融通基金进行着哪些方面的创新?

  张帆:首先,是投资方式的改变:智能投顾技术的完善,推动了资产配置理念在国内金融投资市场的兴起,各大平台已经推出基于资产配置理念的基金组合产品;而AI技术近两年的火热,机器学习应用到基金行业,使得个性化定制、千人千面业务逻辑逐渐成为可能。

  其次,是投资场景的转移: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入口成为主要场景,投资者通过手机即可方便、安全地进行投资理财。目前在基于互联网基金销售领域,就有钱包类、超市类、直营店铺类、跟投类等多种类别的平台。

  最后,是投资效率的改变:无论智能投顾、AI技术,都无疑大大提高了投资者选择基金投资理财的效率,更好地为公募基金产品的普及以及投资者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融通基金也在积极关注智能投顾及AI等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实践应用,并非常注重结合公司业务和产品特色。我们一贯以来都在大力普及长期投资、基金定投的理念,目前也在官网、APP等直销平台打造了“定投广场”,力推“智能定投”、“组合定投”等特色业务。下一步将继续不断优化平台和业务,提升体验,以传统优势项目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升级打造智能化投资平台,力求为投资人带来更加长期、丰厚的回报。

  中国证券报:融通基金在国际化上有哪些准备?

  张帆:融通基金旗下香港子公司融通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2012年12月获中国证监会批准,2013年5月在香港注册成立,2013年12月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1号(承销交易)、4号(投资顾问)、9号(资产管理)牌照,2014年7月正式开业开展业务。截至2018年3月底,融通国际管理规模等值人民币209.3亿元,规模年复合增长率77.85%。现有员工数量25人,产品线丰富,涵盖海外股票对冲、单多基金策略、海外固收策略、海外结构化策略、全球资产配置策略、FoF(MoM)策略、海外衍生品策略以及海外多市场新股策略等共计29只不同策略的产品。

  同时融通国际凭借扎根香港、贴近国内的优势,拥有QFII、RQFII资质,并积极参与海外资金通过该渠道投资中国A股市场及银行间市场的投资。

  融通国际与母公司融通基金紧密合作,为融通基金海外投资产品如QDII产品、港股通产品提供研究支持,也为融通基金外方股东日兴资产管理公司的中国概念产品(QFII、RQFII、沪股通、深股通)提供研究支持。融通国际积极响应两地监管部门号召,配合国家政策,顺应市场潮流,通过债券直投(CIBM)、债券通等渠道参与国内固定收益市场投资。

  中国证券报:展望未来,对融通基金的发展有何愿景?

  张帆:我们希望未来2-3年拿出一款有封闭期的爆款产品。爆款产品看似市场行为,但背后是投资者对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的认可。

  我们在投资中注重行业的均衡配置,这就控制了我们业绩的波动性,不会出现一段时间内业绩冒尖,隔段时间业绩又垫底的极端情况。长期跟踪会发现,我们公司多只产品风格稳健,中长期业绩优秀,我们相信我们的投研能力会逐渐得到公众和市场的认可。

  从长期来看,融通基金将坚持以持有人利益为中心、以人才为本源、以投资业绩为基础、以高效执行为方略,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将公司打造成国际化、市场化、并富有深圳创新活力特色的优秀中外合资资产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