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P2P平台爆雷不断,从上海到杭州,再到深圳。不少投资者深陷其中,损失惨重。现在,已经有人把P2P和臭名昭著的庞氏骗局挂钩。那么P2P还能买吗?
P2P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一般翻译为“点对点”借贷,通过P2P平台,借贷双方可以快速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交易。
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2017年11月10日纽交所上市。
之后几年,P2P公司并没有取得太大发展。2013年前,也不到200家。
随着互联网金融走热,P2P平台搭上顺风车,发展迅猛。
根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6年1月,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已到3383家。
之后,正常运营平台数逐年下滑。
截至今年6月底,正常运营平台数量降到1836家。
与此同时,问题平台数量却不少。
特别是今年6月,问题平台数达到63家,仅次于2016年7月。
今年7月才过了一半,就已经有56家平台出了问题。
其实,近期出现问题的网贷平台绝大多数都不是合规平台。伪P2P、自融平台、搞资金池的平台不会长久,这几类平台也是法律禁止的。
那么,风险颇大的P2P靠什么吸引人呢?
收益!
因为P2P行业是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利率由市场决定,受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小。
据第一网贷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P2P网贷平均年利率9.32%。
比起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9%的年利率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再来感受一下细分数据:
平均综合年利率在10%以内的,共计1235家平台,成交额8687.97亿元,占总成交额的64.58%;
10%至18%的,共计1354家平台,成交额4733.16亿元;
18%至24%,共计33家平台,成交额19.45亿元;
24%以上的,共计28家平台,成交额12.78亿元。
也就是说,还有61家平台提供的产品年利率超过18%。
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2018年6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P2P都不靠谱。
从社会层面来看,截止到今年5月底的时候,P2P行业的历史累计成交量突破七万亿大关。虽有乱象横生,但并不妨碍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强大支点,甚至是进一步盘活经济增长的扛旗者。
频繁爆雷后的互联网金融,让优胜者有充足的时间做出成效并匹配市场需求。
从平台层面而言,金融核心是风控,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要严格控制逾期和坏账率。此外,爆雷事件也将加速现存的平台积极拥抱合规,推动备案合规进展、透明化运营、银行存管等。
从用户层面来说,对资金配置仍缺乏理性认知,过于追求高回报而忽略背后的合理性,大范围的爆雷也是一个警醒。
适当的优胜劣汰,不是件坏事。
最后,分享一个史上最大的诈骗案——麦道夫基金诈骗案。
骗子是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麦道夫,涉案金额高达648亿美元,受害者包括汇丰银行(10亿美元)、野村证券(3.04亿美元)等30家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和众多专业投资人。
麦道夫蒙骗众多专业投资者,靠的是一条直线。
在20年中,麦道夫的基金年收益一直稳定在10%-12%之间,收益率曲线几乎是一条直线。
长达20年的稳定收益,大家都无比好奇,也充满疑问。
但麦道夫从不解释投资品种等细节,也从不对外公布任何资料,甚至将自己的投资称为“具有专利技术的投资策略”。
直到2008年12月,有个客户要赎回70亿美元的投资,麦道夫的游戏才宣告结束。
案发后的调查显示,至少有13年,麦道夫未进行过任何实际交易,甚至极有可能几十年来都是如此!
那么,那每年10%的收益如何产生的呢?
全部是捏造咯。
为了掩人耳目,每个月,客户都会收到麦道夫公司寄来的详细投资记录,证明在过去1个月中进行了股票和证券交易,并记录了基于客户账户的资金数量算出来的回报金额。
当所有的东西都过于完美,以至于你觉得不太可能是真的,很可能就不是真的。
风险提示:本文章是作者基于已公开信息撰写,但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者或将不时补充、修订或更新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该等更新。文章中的内容和意见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保证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见在未来不发生变化。本文章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不作为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或出售投资标的的邀请。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投资标的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